查看原文
其他

《背影》里的这 6 个细节,比买橘子更值得细读!

黑逗 博物馆丨看展览 2019-12-26

去年开始,“我买几个橘子去”和一系列衍生橘子梗在网上爆红。追本溯源,这句话出自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被网友引申出了“我是你爸爸”的含义。


《背影》是入选中学教材的经典名篇。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它的主题是歌颂父爱。然而,父亲买橘子的背影,为何能让朱自清铭记多年?朱自清和父亲的关系到底如何?这部作品的内涵只是单纯的父爱吗?



李宗津作朱自清油画像 朱自清故居纪念馆藏


因此,小编整理了关于《背影》的 6 个细节,相信读完这 6 个小故事之后,你会有重读《背影》的冲动!


01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背影》记述的是1917年冬天的事情。这年冬天,朱家祸不单行,父亲朱鸿钧丢了工作,身在扬州老家的朱鸿钧母亲(也就是朱自清的祖母)卧病在床,最终还是没有撑过那个冬天。


祸事接踵而至,朱家的日子一下变得难过起来。


朱自清接到祖母去世的噩耗,马上赶到徐州与父亲会合,再一道奔丧回扬州。


此时, 老宅满目凄凉:院子里是一地的枯枝败叶;花厅里只剩下几幅清人字画和一张竹帘;以前家里收藏的朱红胆瓶、碧玉如意、板桥手迹等文玩古董,早已进了当铺。


只有在这时,年轻的朱自清才深切地体会到了家道中落的悲哀。


朱鸿钧变卖家产,又向人借贷,总算办完了丧事,但几个孩子的学业,却很难再拿出余钱支撑了。


尤其是朱自清的弟弟朱物华,当时正值中学升大学的关键时刻。朱物华原本的志向是报考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父亲却坚持让他报考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简称“南高师”,前身为两江师范学堂,图为南高师的教职工宿舍


师范学校既不要学费,也不要膳费,可以最大限度地为家里省钱。朱物华心里很不满意,却无可奈何。


目睹了家中的惨淡情形,朱自清下定决心:要早日大学毕业,减轻家中的负担。


02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买橘子的故事发生在南京的浦口火车站。民国时期,浦口站是津浦铁路的起点/终点。


实地探访过浦口车站的朋友们想必都记得:车站坐落在长江以北,无论是下了火车去往南京主城区,还是从南京主城区出发去坐火车,都要先坐轮渡过长江,非常麻烦。


浦口车站于1997年更名为南京北站,图为如今的浦口车站外景


那么,为什么不干脆把火车站建在长江以南呢?


事实上,津浦铁路始建于晚清,在建设之初,设计师曾经想过把南京的车站设在主城区,但这一构想遭到了当时士绅的激烈反对,原因大体有两个:


第一,火车速度快,运输能力又强,万一把车站设在南京主城区,战争一起,敌人坐着火车沿津浦铁路,一两天就从南京打到北京,那不是糟了吗?有长江天险,至少可以稍作阻挡。


第二,修铁路要占用各种林田土地,自然要选一块土地利用率比较低(说白了就是比较荒凉)的地方。况且,火车发动起来声音巨大还冒黑烟,不能让火车干扰了南京主城区的风水和地脉。


因此,设计师便选定了远离主城区的江北浦口,作为火车站的建设地。


以民国人的眼光来看,浦口车站设计得还是蛮高大上的:具有英式建筑风格的米黄色大楼、直通月台的伞形长廊、连接车站和轮渡码头的拱形雨廊……那时候,站里的小商小贩也非常多,临时买点儿吃喝,非常便利。


如今的浦口火车站站台


民国时期,浦口车站经常是一片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除了朱自清以外,还有无数名人曾在有意无意间在此打卡:


1927年,郭沫若在浦口火车站中转前往南昌;1929年,孙中山的灵柩由北京运抵浦口火车站,安置在中山陵;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由合肥到达浦口火车站,打响渡江战役......


现在,浦口火车站已经不再运营,但依然保持着网红景点的地位。许多民国影视剧也在此取景,比如《情深深雨蒙蒙》《金粉世家》等。


《情深深雨蒙蒙》剧照,虽然竖了个“上海站”的牌子,但实际拍摄地是南京浦口车站哟


03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背影》中的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非常简朴甚至寒酸;儿子却拥有一件看起来非常阔气的“紫毛大衣”。


这件大衣是父亲在朱自清结婚时为他做的,水獭领,紫貂皮。大衣虽然样式有点土,领子也是用两副“马蹄袖”拼凑起来的,但毕竟是一件皮衣,在制作的时候,父亲还很费了些心力。


满族服饰常在袖口的前边再接一个半圆形的袖头,形似马蹄,习称“马蹄袖”,此件朝袍便运用了马蹄袖设计


然而,凝聚着父爱的大衣,最终的归宿却令人惋惜:


1920年,是朱自清在大学的最后一年。一次,他到琉璃厂去逛书店,在华洋书庄见到一部新版的《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要14元。


14元在1920年的北京是什么概念呢?据顾颉刚等人回忆:当时,北京大学食堂的伙食费是每月6元,食堂6人一桌,每桌六菜一汤,馒头、米饭不限量;想改善改善伙食,花1元钱就可以请客涮羊肉。


对一个尚在学校的学生而言,14元显然是一笔巨款。


朱自清没这么多积蓄,可又实在舍不得字典,思来想去,便把紫毛大衣拿到了当铺。当时,他想着将来一定会赎回这件大衣,就以书价作当价,把大衣当了14元。


大衣的实际价值当然比14元高得多。当铺的人害怕朱自清反悔,马上付了款。他拿着钱,如愿以偿地把《韦伯斯特大字典》买了下来。


不料,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朱自清辗转各地教书、写作。父亲为他精心制作的紫毛大衣,终于永久地存在了当铺里,再也没有赎回。


朱自清用过的笔筒 朱自清故居纪念馆藏


04

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作为成年的长子,朱自清大学毕业后,要为生活拮据的家人负担一些经济责任。但具体负担多少、负担多长时间、有没有限度等具体问题,父子之间并没有明确约定。矛盾因此潜滋暗长。


1921年,朱自清回到扬州,在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任教务主任。父亲凭借与校长的私交,竟然让校长把朱自清每月的薪水直接送到朱家,不让儿子支配属于自己的工资。


找到了工作的人还被家长如此控制,朱自清愤怒异常。


兼之第八中学的校长在朱自清与同事发生矛盾的时候曲意袒护同事,朱自清只在第八中学待了两个月,就去外地继续任教了。


父子之间,从此失和。


第二年,朱自清又把妻子儿女从扬州接出,在杭州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


此后,虽然朱自清曾两次回到扬州家中,意图缓和与父亲的关系。但父亲先是不许他进家门,后又对他不理不睬,父子关系依然僵持着。


试图改善父子关系无果,他给好友俞平伯写信:“和种种铁颜的事实接触之后,更觉颓废下去。”


05

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往往要等到子女也做了父母之后,才能消解。


朱自清1916年结婚,与第一任妻子武钟谦育有六个孩子。随着孩子的相继出生,曾经年少洒脱的朱自清也开始被家事所累,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逐渐磨平性子里的棱角,理解了当年自己父亲的心境。


朱自清写给家人的信 朱自清故居纪念馆藏


1924年,朱自清的父亲来信,问到朱自清长子朱迈先的近况。信上有这样一句话:“我没有耽误你,你也不要耽误他才好。”


朱自清(右)与长子朱迈先(中)、长女朱采芷


此时,朱自清的父亲已经55岁。对于一位年近花甲的传统读书人而言,这种迂回却仍带点儿蛮横的表达,无异于向儿子求和的信号。


父亲早年走南闯北,在各地做官,也做了一些实事,现在信中表露出的心情却如此苍凉颓废。想到这里,朱自清悲从中来,不禁泪如泉涌。


而另外一封写有“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家信,更是让朱自清回忆起了父亲待他的种种好处。在浦口火车站分别时买橘子的场景,也无比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这一段回忆,最终激发朱自清写成了散文《背影》


061

         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背影》成文三年后的1928年,朱自清的父亲已经和几位家人搬到扬州东关街居住。一天,家人收到了从开明书店寄来的《背影》散文集,不敢怠慢,连忙跑到二楼,请朱自清的父亲先睹为快。


朱自清的弟弟朱国华这样回忆当时的场景:


“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象猛然放射出光彩。”


父亲最终读懂了儿子的心意。父子之间积压多年的种种嫌隙、不快,终于在父亲读到《背影》的那一刻,烟消云散。


1945年,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病逝,享年76岁。当时,朱自清远在昆明,不能亲自料理父亲的丧事,只好寄款回家,将老人安葬于祖坟。


三年之后的1948年,朱自清在生活贫困、每月薪金只够买三袋面粉的情况下,仍然拒绝购买美国援助的面粉,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民族气概。同年8月12日,他因胃穿孔逝世,享年50岁。


1948年朱自清逝世陈竹隐书写的挽联 清华大学校史馆档案馆藏


不知这对父子,如果真的在另一个世界相见,会不会换一种方式相处,平和而顺畅地表达彼此对对方的深情呢?



忆往昔,背影匆匆,扬州巷里正青春,清华园旁月色浓。《背影长留——朱自清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近期在扬州博物馆正式开展


展览从“眷恋扬州的赤子情怀”、“简朴清贫的生活之路”、“质朴清新的文学素养”、“‘清华精神’指引下的教学风范”、“感怀真挚的文朋诗友”、“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六个角度,展示了朱自清先生短暂、勤勉而又正直的一生。


文中所提及的藏品也有在本次展览中展出哦。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近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先生的经典名篇《背影》《荷塘月色》《春》等,至今依然脍炙人口;同时,他那严谨开明的学术素养、认真细致的教学风范和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成为宝贵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财富,熠熠生辉,为后人所敬仰与传颂。


展览名称

背影长留——朱自清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

展览时间

2018年11月22日——2019年1月1日

展览地点

扬州博物馆一楼现代艺术馆


参考资料:

姜建、吴为公《朱自清年谱》

关坤英《朱自清评传》

朱国华《朱自清写〈背影〉的背景》

注:承蒙扬州博物馆提供部分资料,谨致谢忱!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点击图片  即可阅读)



只知道宋徽宗,却不懂宣和装?



这些字,你都认识吗?


王希孟在画《千里江山图》之前,经历了什么?


投稿事宜:


请在后台回复关键词“投稿”,获取具体信息。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QQ群:博物馆.看展览交流群
742989656

微信群: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


(该码为小编个人微信号,添加后拉入交流群)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